手机应用偷听用户投放广告,有哪些法律问题?
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变成手机广告的情况估计多数朋友都会碰到,最近,全世界对于监听投放广告有了新的认识,因为美国一家公司的营销计划详细披露了怎样利用手机窃听用户,再结合人工智能投放广告,然后这个事情被媒体曝光了 [i] 。今天就来聊聊,根据我国法律,此类“更聪明”广告的广告商,会有怎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方面的法律责任。 一、 CMG 如何实现对用户通话的监听并进行精准广告推送? 美国一家名为 Cox Media Group(CMG) 的营销机构在其营销计划书中主动承认使用“主动聆听”( Active-Listening )软件,该软件通过智能设备的麦克风收集用户的语音数据,并将其用于定向投放 Facebook 和谷歌广告。该计划书透露, CMG 的数据来源超过 470 个,涵盖了谷歌、 LinkedIn 、 Facebook 、亚马逊等平台。根据 CMG 计划书和官方网站所展示的信息,我们对 CMG 手机监听和精准广告推送的过程进行了如下总结: 1. 确定产品及服务相关的表现最佳的关键词; 2. 从目标地理位置开始主动聆听,即通过智能设备(和麦克风)实时监控用户的对话和在线行为,实时捕捉用户意图; 3. 利用人工智能从 470 个数据源中收集和分析信息,以识别潜在的目标受众; 4. 结合语音数据和行为数据,初步识别市场中的消费者; 5. 根据产品和服务特性,在特定范围内创建详细的受众列表; 6. 将受众列表用于广告投放平台,实现精准广告推送。 二、 类似的情况是否也可能在国内发生? 非常肯定地回答,是的,“主动聆听”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,且国内也频繁出现类似事件。例如与同事讨论哪种月饼更美味,过会儿打开购物应用时,就可能看到月饼的广告或推荐。这不禁让人怀疑,手机应用程序是否在“偷听”我们的对话。 实际上,从技术角度来看,手机应用程序对用户进行监听并非难事,这里仅举笔者所知的两种情况。第一种情况是目前常见的通过麦克风实现,即手机软件利用麦克风收集用户的语音数据,正如本次美媒报道的 CMG “主动监听”新闻;第二种情况则更为隐蔽,通过侧信道技术实现,如利用手机中的陀螺仪、加速计等其他传感器获取数据,进而通过深度学习等方法恢复语音数据 [ii] ,因为它不需要直接访问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