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汽车维权泄密,300万索赔外还有其他狠活儿吗?
据 媒体报道 [i] ,近日网络上出现一组小米汽车实车拍摄照片,是媒体泄密导致。报道称,小米汽车回应已锁定泄密媒体,将根据签署的《保密承诺函》进行追责,据悉该保密协议签署金额为三百万人民币。笔者服务过不少车企,从行业的巨额投资和竞争激烈程度而言,车企对恶意泄密行为索赔三百万元很合理,但从目前的法院司法实践看,很难。今天就谈谈如果法院不支持高额违约金,车企该怎么处理。 一、企业为什么认为泄密很恶劣? 对企业而言,新产品上市就像一部赛车在高速行驶中,路面上的一粒小石子都会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,而泄密事件很可能会成为这样一颗小石子。电动汽车行业更是如此,以小米汽车为例,第一款小米汽车研发费用上百亿,且三千多名工程师为此工作多年,对于这样一款被寄以厚望的产品,企业的经营者肯定临渊履冰,如果上市时发生泄密,一定会打在他们的敏感点上。 因为泄密是竞争对手和媒体最喜欢的,新兴行业竞争一般会比较惨烈,对竞争对手而言,遏制或者打败竞争对手和自己的产品取得胜利一样重要,所以对竞对的产品,必须要深挖产品细节,确定应对策略和打击措施;同时媒体、自媒体都对产品非常觊觎,一部分媒体想挖新闻博眼球,另一部分媒体可能和竞争对手有良好的关系,就等着你出新闻可以踩一脚。 对内部来说,泄密会暴露出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,泄密是背信,哪怕泄密的员工或外部服务商签了保密协议,但仍说明企业的内部人才和外部供应商甄选出了问题,可能造成内部沮丧,对企业员工的士气会有打击。 二、法院的填平原则限缩了违约金 了解到泄密的敏感性,所以很多公司的保密协议上都会规定比较高的违约金,但违约金如果过高,法院一般不认,会酌情根据实际情况判决较低金额。笔者个人的观点,小米汽车这个泄密如果打官司,法院判赔 10-20 万算正常, 30 万左右较高,如果可以到 50 万就算天价赔偿了。支持合同约定的 300 万违约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这是因为我国司法实践要和国情相适应,采用的是“ 填平原则 ” [ii] 。顾名思义,这个原则法院审案以填平被违约或侵权方的损失为目的,不支持过高的赔偿金额。 《民法典》第 584 条规定: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,造成对方损失的,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...